山西部分古代楼阁
说到古代楼阁,
流传下来的可谓灿若星辰,
虽然现在此类建筑名称或为楼或为阁,
或都统称为楼阁,
而不作区分,
但在早期,
楼与阁是有区分的。
陈明达先生认为楼阁即为多层房屋,
且屋上建屋为楼,平座上建屋为阁。
而一些重檐建筑有两重甚至三重檐,
外观上与楼阁比较相似,
但在建筑学上来说,
楼阁是有二层乃至多层活动空间的,
有承重、楼板、楼梯等构架要素。
山西介休三义庙祆神楼 图源:黑敀
作为中国古代建筑遗存最为丰富的省份,
北方建筑之集大成者,
山西的楼阁建筑,
更是遍布全省各地,
且各具特色。
本期,
我们来梳理一下
古人这些多层建筑的形制和结构。
其中不乏有许多山西的楼阁。
山西大同善化寺普贤阁 图源:黑敀
楼阁的分类和功能
门楼一般作为一组建筑群的主入口,另外根据建筑群性质以及上部结构,也可兼具其它功能。
(1)山西陵川崇安寺山门
又名古陵楼,山门内布置四大天王与弥勒等塑像,兼作天王殿。古陵楼面阔五间,进深三间,二层三檐歇山顶,琉璃剪边,钟鼓楼并峙左右,三座楼阁在寺前高台上一字排开,气宇轩昂。古陵楼青石门框上有嘉祐辛丑六月三日题记,但现山门楼则为明代重修。
(2)山西高平定林寺山门
门楼一般作为一组建筑群的主入口,另外根据建筑群性质以及上部结构,也可兼具其它功能。
(3)山西高平开化寺山门
也即大悲阁,面阔三间、进深三间,周围廊,重檐歇山顶,立于砖石高台上,钟鼓楼并峙左右,下开门券作入口。
(4)山西陵川崔府君庙山门
(5)山西长治南宋村玉皇观五凤楼
五凤楼始建于元代,明清两代曾多次重修,现存属元末明初之风格。面阔三间,进深三间,平面呈正方形,两层五檐歇山顶,上下檐长度相等,在附檐下做垂莲花柱。出檐深远、四角翼飞,寓意五凤展翅之意。二、四层为虚层,三层檐支出平座,与楼内二层楼板齐平,为一实层。
城楼
门楼是一组建筑群的主入口,而城楼则是一座城市的主入口,可以看做是门楼的高级版。根据城市大小与等级高低,城楼自然也有规模、等级的大小、高低,形制也各异。
(1)北京正阳门
正阳门作为北京内城的南门,不仅是北京城的正门,也是明清两代的国门。现存正阳门为八国联军侵华后重建,正身面阔七间,进深三间,周围廊。正阳门上下两层,重檐歇山三滴水,灰筒绿瓦琉璃剪边。楼身宽36.7米,深16.5米,高27.3米,各项规模都居北京城门之最。
(2)歙县南谯楼
南谯楼始建于隋代末年,宋、明二代多次重建,如今的歙县徽州古城南谯楼,是国家文物局于1997年拨款重建的。
南谯楼三重三开间,高约20米,宽约15米,进深约10米,为砖木结构,悬山顶,重檐高脊,紫墙青瓦。南谯楼下门阙宽4.5米,与明清流行的拱券门洞不同而是采用排栅柱,左右各有木柱13根,每根柱围1米多,均呈10度左右斜倚墙壁,用以支撑大梁。南谯楼中门阙门扇隐去二根,只显出二十四根,所以当地人又称它为二十四根柱。古时,楼上置有铜壶,用以滴漏定时,还有鼓具和观测星象推算历法的仪器。
(3)建水朝阳楼
朝阳楼即建水东门城楼,建成于明洪武二十二年(1389年)至今六百余年。建水城原有四门,东叫迎晖门,南叫阜安门,西为清远门,北为永贞门。明末,西南北三楼毁于战火,仅存东城楼。朝阳楼面阔七间,进深三间,重檐三滴水歇山顶,城楼通高24.45米。
(4)正阳门箭楼
八国联军侵华焚毁前的箭楼:
现今的正阳门箭楼:
钟鼓楼
钟鼓楼这一建筑形式最早是在宫殿中出现,授时报警之用,至明清时期则在宫殿中消失了。与此约略同时,城市空间中的钟鼓楼也已出现,但直至元代,都不是单独设置,而是将钟、鼓设于市楼、谯楼、城楼之中。
钟楼在寺庙中出现比较早,这点在很多唐代敦煌壁画中就可以明显看到,而鼓楼在寺庙中出现则要晚的多。而寺庙中钟鼓楼对峙则要到元末明初才形成制度。
(1)山西代县边靖楼
边靖楼台基高8.92米,长45.1米,宽35.97米,石券门洞纵贯南北。楼身三层四重檐歇山顶,灰筒瓦屋面,通高26.39米;每层皆面宽7间,进深5间,通面宽27.83米,通进深17.77米。楼上高悬声闻四达、威镇三关、雁门第一楼三块大匾,在城外塞外崇山峻岭的背景下更显雄浑壮阔,气势不凡。
(2)山西朔州崇福寺钟鼓楼
钟鼓楼位于崇福寺二进院千佛阁前东西两侧,形制相仿。现存建筑为洪武十六年至二十年(1383--1387年)重建后的遗构。钟鼓楼两层单檐歇山顶,总高8米。楼台砖砌,方4.1米,正面开板门两扇。楼台上设平座勾栏一周,二层方一间,四面开壸门。崇福寺钟鼓楼虽然规模较小,但出檐深远,风格古朴,整体比例和谐,在现存寺庙钟鼓楼建筑中可谓上品。
(3)北京钟楼
钟楼原建于明永乐十八年(1420年),后毁于火,清乾隆十年(1745年)重建,十二年(1747年)竣工。吸取了木结构建筑易遭火焚毁的教训,重建的钟楼为砖石拱券结构,楼身为正方形平面,重檐歇山顶,黑琉璃瓦绿剪边,通高47.9米。楼身四面当心开拱券门,左右对称开券窗,窗上安设石刻仿木菱花窗。
钟楼内正中位置安八角形木框架,其上悬钟。该钟铸造于明永乐十八年,钟通高7.02米,最大直径3.40米,重约63吨,为目前我国发现最重的铜钟。
(4)北京鼓楼
位于中轴线钟楼之南,与钟楼相对,坐北朝南,重檐三滴水歇山顶,灰筒瓦绿琉璃剪边。平面面阔五间,34米,进深三间20.4米,外带周围廊,通高46.7米;城台(下层)外显面阔七间,进深五间,内部为拱券结构,前后各有三座券门,左右各一券门。鼓楼二层内原有主鼓一面,群鼓二十四面,现仅存一面主鼓,鼓高2.22米,长2.25米,腰径1.71米,鼓面直径1.40米。
(5)西安钟楼
建于明太祖洪武十七年。初建时,地址在今广济街口,唐长安城的中轴线上,与鼓楼对峙。明神宗万历十年(公元1582年)由巡安御使龚贤主持,将钟楼整体迁移于今址。钟楼自地面至楼顶高36米,由基座、楼身和楼顶三部分组成。基座每边长35.5米,高8.6米,全部用青砖砌成,四面正中各有高为6米的十字券洞。钟楼主体重檐三滴水四角攒尖顶,覆绿琉璃瓦。
(6)西安鼓楼
始建于明洪武十三年(1380年),立于高大的长方形台基之上,为砖木结构,通高34米。高台砖基座东西长52.6米,南北宽38米,高8米。基座南北正中辟有高宽均6米的拱卷门洞。鼓楼主体面阔七间,进深三间,周围廊,重檐三滴水歇山顶,灰筒瓦屋面,绿琉璃剪边。各层斗栱形制与钟楼相仿。
(7)正定开元寺钟楼
(8)智化寺钟鼓楼
钟鼓楼位于智化寺一进院东西两侧,东钟西鼓,二层重檐歇山顶,黑琉璃瓦屋面。一层方三间,7.1米,对院内开券门。二层方一间,木制障日板壁,壸门门楣,钟鼓楼通高10米。
酒、茶、戏楼
酒、茶、戏楼,是古代休闲娱乐的场所。
(1)故宫畅音阁
畅音阁为故宫宁寿宫中的一座楼阁建筑,位于养性殿的东面,始建于乾隆三十七年(1772年)。畅音阁坐南朝北,面阔三间,进深三间,重檐三滴水歇山卷棚顶,屋面蓝色琉璃瓦,黄剪边,总高三层20米,基座1.2米。三层戏台从上到下分别成为福台、禄台、寿台,寿台上下还设有天井地井,用来表演特殊节目。畅音阁后与高两层的扮戏楼相连,扮戏楼主要用作演员化妆及道具存放。
(2)正乙祠戏楼
(3)社旗山陕会馆悬鉴楼
悬鉴楼创建于清嘉庆元年(1796年),道光二十一年(1841年)重修。戏楼座南朝北。重檐三滴水歇山顶,覆绿色琉璃瓦。南部一层为会馆大门,故南面又称山门,北面则为戏台。楼面阔三间,11.88米,进深十一椽,13.48米,通高约22米。
(1)山西晋城青莲寺藏经阁
(2)天一阁宝书楼
天一阁宝书楼建于明代中期,即是天一阁的藏书楼。天一阁之名,取《易经注》中天一生水地六承之之义,因火是藏书楼最大的祸患,而天一生水,以水克火, 所以取名天一阁。藏书楼坐北朝南,为重檐硬山顶二层建筑。面阔六间前后廊,上层连成一个单间,下层由标准五开间和一间楼梯间组成,形成天一地六的格局。
(3)故宫文渊阁
文渊阁位于故宫文华殿后,建成于乾隆四十一年(1776年),用以收藏《四库全书》。其坐北朝南,形制仿自宁波天一阁,阁外观为上下两层,内部腰檐处设有暗层,面阔六间,进深六椽,前后廊,西梢间为楼梯间连接上下,歇山黑色琉璃瓦顶,绿色琉璃瓦剪边,黑色主水,以水压火,保证藏书楼的安全。
(4)曲阜孔庙奎文阁
现孔庙奎文阁重建于明弘治时期,面阔七间,进深五间,重檐三滴水歇山顶,黄琉璃瓦屋面。奎文阁外观为二层,内部实为三层上下两层间夹有暗层,其中上层是藏书室。
文章来源于网络,如有不妥,可联系删除